最近的中美关系令人担忧,事情发展到现在,好像中美之间发生任何事情都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摩擦初始时,有人鼓吹我国应该「将核弹头数量扩充到千枚」:
但是迅速被权威的专家予以驳斥。
我国核战略专家、核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承军发布视频,现身指责有关热血人士,哗众取宠、制造热点,只是为了一己之私的名气,却有可能为敌性(敌对)国家提供攻击我们的话柄,激起邻国不安,把他们推向美国寻求核保护。
好不容易将狂热的话题冷静了下来,却又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新冷战」了。
这唤醒了世人对美苏争霸时期,持续了44年的冷战模式的刻骨记忆。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美国、苏联,虽然没有发生一枪一弹的摩擦,剑拔弩张,让全球窒息。
事到如今,无论我们以何种看热闹的心态来围观事态的发展,需知我们自己就是局内人。
「新冷战」是不是真的会来?
如果它可能来,它会从哪里来?又会怎样结束?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从宏观视角出发,我始终是一个乐观者,更是和平发展的坚信者。我相信世界在二十一世纪的主流航向,依然是朝着和平和发展前行。
从微观视角出发,中美或许处在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双边关系上,但这个关系与当年的冷战完全不同,所以也不会出现新冷战。
主要原因有三点:(1)双方无动机、(2)实力不对称、(3)我方无阵营。
这三点使得「新冷战」很难成为现实,这对两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是福音。
1
双方无动机
动机决定一件事是否会发生,在新冷战这个议题上,中、美两国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存在非冷战不可的动机。
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苏联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解放全人类,让共产主义的花开遍全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中国是终极目标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联经济的状态是什么?
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与冷战的对方阵营没有经济交往和商品贸易,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经济的状态又是什么?
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崛起,加入WTO之后更是成为世界工厂和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苏联的终极目标和美国的立国理念,完全是你死我活、针尖对麦芒的关系,这是当年冷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淡化了意识形态的争论,把重点放在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民生之上,这是明智之举,这也使得中国的终极目标与美国国家利益并没有显著矛盾甚至还相辅相成。
美国官方也多次表达美国乐见中国人民生活富足、乐见中国越来越大的市场;中国也反复强调自己和平发展的愿望,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寻求取代美国。
王外长陈述中方观点
从国家经济的状态也可以看出,冷战时期的苏联,完全脱离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而现在的中国,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受益颇多,甚至还是现有体系的重要贡献者和维护者。
在现有国际体系中,中国和美国,并没有什么水火不容的地方。
反观当年,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到了除了冷战就没有第二个选项的地步。
当然,也不是说今天的中美不可能冷战,只是冷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最差的一个选项,对双方都是弊远大于利。
历史会巧到双方都在同一个时间,选择最差的选项吗?
至少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很低。
2
实力不对称
需要承认的是,直到今天,美国仍是地球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
现在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励精图治,在世界上的相对综合实力,也还没有发展到当年苏联在那个年代的相对水平。
除了经济,我国在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实力、影响力,远不如当年的苏联。
世人皆知的是,苏联最大的短板是经济。但是,即使拿出经济来比较,苏联或许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强。
如果我们只看GDP,苏联经济总量最高大约只是美国的50%出头(1985年时苏联GDP是2.2万亿美元、美国是4.34万亿美元)。但是数字会迷惑人。
因为经济学界在看苏联经济的时候存在一个重大误区:苏联经济统计是基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进行的,而GDP则是采用国民账户体系(SNA)的核算方式,所以压根就不存在「苏联的GDP」这种经济数据。
在苏联的统计体系之下,纳入经济产出的只有工、农业;即第一二产业的物质产品,而对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统计存在缺失。
第三产业有多重要呢?今天的美国经济有70%的比重都是第三产业。
考虑到当初苏联经济相对不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小,假定苏联的第三产业实际比重有三分之一,那么苏联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5%以上。这个相对数字比今天的中国还要更高。
由于经济统计方式存在本质差异,要对比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只有看一些货物产量的对比最公允,根据1990版本的《世界统计资料汇编》,在1980年时:
苏联的粮食产量是美国的71%,
苏联的发电量是美国的52%,
苏联的商品煤产量是美国的83%,
苏联的石油产量是美国的180%,
苏联的汽车产量是美国的20%,
苏联的收割机产量是美国的355%,
苏联的纺织品产量是美国的171%,
苏联的奶制品产量是美国的155%,
苏联的捕鱼量是美国的255%。
除了汽车产量,明显比美国薄弱得多以外,我们看不出来苏联的民生产出有多么不堪。
苏联的发电量、粮食生产、煤产量低于美国,奶制品和捕鱼量远超美国,纺织品产量也远超美国。
现在的中国经济,也是世界第二的体量,在规模和结构上的绝对实力强于当年的苏联,但经济的「硬核程度」不如苏联。
苏联在高端制造、核工业、武器研发、航空航天领域的实力是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的。
今天的俄罗斯,即使在三十年一事无成,就知道啃苏联的老本,战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防空导弹技术放在全世界都还是属于一流的。
我国最先进的战斗机,核心的发动机部分,却依然无法完全国产化。
显然,和想象中的多极化和两极化世界不同的是,今天的世界仍然接近于「一超多强」的状态。
中美之间不算对称的实力天平,酝酿不出来适合新冷战的土壤。
3
我方无阵营
这或许是我们在讨论「新冷战」时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冷战仅仅是两个国家的事吗?
不是,是两个阵营的事。
美苏争霸阶段,两方都有数量够多、实力够强的一众盟友。
在冷战一开始时,美国就拥有西欧各国、加拿大、澳洲、日本、韩国这些盟友,而苏联也拥有东欧各国、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兄弟国家。
当年,苏联的兄弟们是真的给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都挺可靠。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他们,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这些小兄弟对苏联的国力并不构成消耗,而是合作互利。
东欧国家与苏联站在一起,使得苏联在欧洲有着强大的存在感,这让美国惶恐不安。
苏联的存在让西欧各国如坐针毡
且不说打核战争,即使是常规战争,以苏联5万多辆坦克和深入欧洲大陆腹地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都可以轻轻松松让红色的钢铁洪流踏遍整个欧洲。
苏联是有能力在仅使用常规战争手段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满整个欧亚大陆的。
再看亚洲,苏联阵营在亚洲的影响力,从东北亚绵延到东南亚。
在这个背景下,亲美的国民党政府败走台湾,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越南战争更是让美国军队折戟东南亚。
最后看看美洲。苏联战略位置最有进攻性的一个兄弟国家就在美国家门口:古巴。
苏联曾经试图在古巴部署导弹,此举让美国举国震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时,人类距离全球核大战只有一步之遥。
在冷战过程中,苏联在自己的阵营里唯我独尊、穷兵黩武,也让苏联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伙伴。
最典型的就是中苏交恶,这给后来的中美建交提供了基础。
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从苏联的小弟转而变成美国的朋友,这使得美苏争霸的天平出现倾斜,也间接加速了苏联的终结。
在冷战中,只要有自己这一方阵营的帮忙,就可以让对手分身乏术;而阵营的力量一旦出现倾斜,就会加速冷战的终结...可见阵营对冷战来说有多么重要,也可见今天的世界并不存在「新冷战」的基础:
中国秉持和平发展、不结盟的原则,没有意愿、也没有条件去和美国争霸。
4
合作之道、全球化新趋势
即使是那个拥有一众铁杆兄弟的强大苏联,在与美国全领域的竞争中,大多数时间里仍是处于下风的。
之所以说冷战非常残酷,是因为美国和苏联,各有两代人民,因为冷战而生活在恐惧之中。
两国国家曾经拥有的核弹头数量,足以摧毁100个地球。
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的冷战、越南战争的各国人民都深深知道:战争一旦来临,遭受深重灾难的一定是老百姓。
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底层老百姓而言,和平、发展,永远是深藏于内心中的朴素愿望。
时过境迁,旧貌换新颜。
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互联网和各个国家更深入的经贸合作拉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
从2018年开始,我们又一度见证国际关系的摩擦和风浪。
伴随中美关系的紧张,全球产业链也出现了新的动向。很多原本在中国的制造业厂家,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或回流美国。
很多人借题发挥,认为这是西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刻意围捕,充满敌意。
但是,中国的社会在发展,人力成本本来就在上升,低端产业链重新流往东南亚、非洲,本来就在经济学的预测范围之内。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过去20多年的全球化,其实就是「中国化」,全世界大多数制造业全都集中到中国了。这本身就是很难持续的。
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教育普及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世界工厂将从集中于一个国家转而分散到不同市场国,以追求供应链的最优化。
因此,这类事情和「新冷战」的担忧关系不大。因为无论中美关系怎么样,也无论「新冷战」是否会发生,产业链的多样化、多地布局都是全球化的新趋势。
未来全球化会更广泛、更均匀。中国要做的是顺应这种变化,顺势将自己从产业链的工厂位置,提高到硬核创新的高度。
「新冷战」发生的概率极低,合作和全球化仍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势。
当然,尽管「新冷战」不大可能发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关系的发展之路,中短期内注定还是充满坎坷。
我们既真诚地希望美国社会告别撕裂,主政的政客不再煽动仇恨;也劝诫国内的民意,切莫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好战分子所绑架,失去了理性。
两个国家的先贤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了他们深邃的声音:
什么时候两国的友谊恢复了,两国人民就能过上美好、繁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