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红码事件,让人可气又可笑。
可气的就不多说了,可笑的是那位政法委副书记,曾是个英雄人物,具有法律硕士学位,在政法干线上奋斗了大半生,最后给出的结论居然是法治意识淡薄。
法治意识淡薄还干得那么出色,要是法治意识强烈,会是什么结果呢?
可以理解这位副书记替人分忧的精神,但工作不是这么干的,风头不是这么出的,对待人民与对待绑炸弹的歹徒方法是不一样的。
其实,除了村镇银行储户,还有一部分人跟着沾光被赋了红码,他们就是一些停工楼盘的业主。
郑州多个停工楼盘业主也被赋红码,他们并没有离开过河南,但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曾向有关方面反映过楼盘施工进度缓慢、担心延期交付等问题,也被有关方面询问过是否为村镇银行储户。
搂草打兔子,这些无辜中枪的业主揭开了郑州房地产的疮疤。
去年底,24个重点监测城市已停工、延期交付问题项目总套数185814套,其中郑州高达25249套,数量位居重点二线城市前列,占比位居24个重点城市首位。
在郑州,几乎每卖出三套房就有一套烂尾,这一比例高得吓人。
其中,郑州高新区“永威金桥西棠”住宅项目,1057户业主中就有72名博士、320名硕士,本科及以上学历超八成,两成业主享受郑州人才补贴。
这个面向高学历人才的项目烂尾后,业主组成法务组、监督组、视频组,多次与房企政府部门沟通协商,还运营起社交媒体、短视频账号,将买房经历写成近7万字文章,争取了7个多月仍未复工。
用烂尾楼留住人才,这个创意也没谁了。
烂尾终究是烂尾,河南建业为了把盖好的房子卖出去,制造了一出用大蒜、小麦抵首付款的噱头。
民权县建业河畔洋房发布海报,活动内容为2元/斤小麦换房,最高可抵16万房款。
开封杞县建业城则宣布,5元/斤大蒜换房,最高可抵扣10万元。
诱人的是,现在小麦市场价一般为1.5元/斤,大蒜市场价也是1.5元/斤。
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拉着小麦、大蒜去买房,相当于把农作物卖出一个好价钱,算来算去似不吃亏。
据说,杞县建业城搞了半个月活动,卖出30套房,成交86万斤大蒜。
那么问题来了,开房商为什么要做亏本买卖呢?
当然,他们不会亏本,只是这里面有另外一笔账。
现在县城楼市也呈饱和状态,只有刺激周边农村才能拉动需求。
问题是农民收入有限,买楼动力不足,这个时候只能降价销售。
但是楼市又不让随便降价,一旦降价产生的震荡谁都受不了。
所以,开房商就搞个中间商赔差价,高价收购小麦、大蒜折抵购房款,然后再低价卖到市场上去,相当于把房子降价或打折销售。
比如差价最大的大蒜,10万块钱相当于2万斤大蒜,开发商每斤倒赔3.5元,合计损失7万块的差价,等于这套房子降价7万出售。
而农民以为把大蒜卖出好价钱,省了买房钱,实际上只是赚了个心情愉快。
因为那些房子不降价根本就卖不出去,所以就通过物物交易这个障眼法让市场监管没话说,让买房的农民心甘情愿。
由此不难看出,去库存的压力太大,现在的楼市真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青岛一街道办居然发明了“恶意不买房”的罪名。
要求每个社区帮助推销新房,而且卖房多少纳入年终考核,跟奖金挂钩,只要查到银行有巨额存款而不买房的一律进行约谈。
今年以来,已经有40多个城市出台了房地产宽松政策,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房屋施工开始出现负增长,房屋竣工面积负增长幅度明显扩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本原因是有住房刚需的人没能力救房地产,有能力救房地产的人没住房刚需。
今天有个大新闻,说是意大利撒丁岛一座庄园被来自中国的神秘女富豪买走,一次性全款支付8000万欧元,约合5.63亿人民币。
这位神秘女富豪的具体身份不清楚,只知道她的背景为中国电子商务巨头,33岁,出生于江苏。
真正能挽救房地产的是这些有钱人,可是他们又聪明得要死,哪会把自己的财富砸向无底洞,早就抽身而出投向安全保值的地方。
而那些没房的人,本身就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在当前环境下更是雪上加霜,让经济困难的人去当救市英雄,从逻辑上就行不通。
这就是房地产的困境,所谓救楼市就是找接盘侠当冤大头,可惜有钱的聪明人并不上钩,并且他们还巴不得把自己手里多余的房产卖出去套现。
救房地产,必须搞清楚一件事,就是让谁付出,让谁获益。
是救有房的人,还是救没房的人,是救房地产商,还是救整个经济基本面,必须搞清楚。
房地产已经不可阻挡地滑向黑铁时代,地产财政的好日子一去不再复返,这是最基本的判断。
当然房地产不能垮,毕竟我们长期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房地产上的,房地产垮掉会产生体系性灾难。
同样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能靠房地产维护长久的繁荣,眼睁睁一个大泡沫还不能把它捅破,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纠结将长期存在。
未来拯救房地产的,只能是那些没有房子的普通人。
当经济恢复正常,不断扩大并稳定就业之后,他们才有力量扛起沉甸甸的房地产大山。
没办法,这就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