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像照妖镜,照出多少魑魅魍魉,照出多少不堪人性。
三年的煎熬,人类像在老君的八卦炉里冶炼过,原本隐藏的人性都怪石嶙峋的现出了原形。
北京某小区,居委会的一撮人在暗地里谋划,如何对付小区的“刺头”。
“一个说,他的儿子是他的软肋,把他抓到一个黑地儿。想辙往寻衅滋事上靠。其他人就不敢挑事儿了!”
这大概是我们能听到的最恐怖的一句话了。
社区人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案底,自己下一代考学、参加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拿捏刺头就得拿捏他的“软肋”。
这种违法乱纪的损招不但没有得到在场人员的纠正,甚至还有人开心地附和,“咱俩想法是一致的”。
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这帮人凑在一起工作,社区群众可有得受了。
他们说得没错,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孩子真的是自己的软肋。
那个持刀闯卡,只为孩子能吃上奶粉的父亲,就是对“孩子是软肋”最好的诠释。
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变得很卑微,也可以变得很坚强。
为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变得很妥协,也可以变得很疯狂。
他们是如此的洞悉人性,他们是如此的观察入微,他们是如此的嗅觉敏锐。
如果,他们将这个本事用到为居民保供餐食蔬菜上,会消解多少时代的戾气?
如果,他们将这个本事用到为群众送医送药上,会保全多少人的健康?
如果,他们将这个本事用到需要救命的老百姓身上,会拯救多少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如果,他们将这个本事用到如何让大家过得更幸福,我们会拥有多少岁月静好?
老百姓的孩子的确是软肋,但同在一方热土,难道软肋不是用来保护的吗?什么时候同胞的软肋是用来打击的,她们以为自己是拳击运动员吗?
这几天发现鲁迅先生事隔一百多年后再度走红,他的一些名言逐渐被人从故纸堆里找出来,成为思想之钥匙、指路之明灯。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在我们善良的揣测里,人间疾苦之下,人类都应该是抱团取暖、守望相助的。
但事实上在困境里待久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互相为难。
在全网声讨“软肋”事件时,胡主编又出来评论了,但是这次胡主编说的话让我真无语:幸运的是那样的工作人员没让我们的社区摊上。
解放前两个老百姓揣测,做到蒋委员长那位置,是不是每天都得吃油泼面?
今天看到老胡的发声,联想到油泼面的故事,我突然理解了老胡。
老胡《环球时报》前总编辑,人民网前董事,普通人想象力的触角是触摸不到他所在的环境和层面的,你吃不上的“油泼面”,在他那里可能是上不了台面的垃圾食品。
在胡主编所居的环境中,社区工作者是服务者,没人敢居管理者。所以他们社区“摊不上”这样的工作人员。
胡主编以及他周边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外面的水深火热、万木凋零、举步维艰的,所以胡主编的文字一向都很平和,基本遇事各打五十大板。
如果你的身边都是岁月静好、歌舞升平,你也做不到、也没必要以笔为刀不是吗?
这几天,看到网络上很多的发声都被“河蟹”,心里是沉闷的,但使命感让我无法对这些事情视若无睹。
我们做不到对这些“时代的灰”视而不见,没办法跟胡主编一样侥幸:幸亏我们没摊上,幸亏不是我儿子。
今天不是,明天呢?谁能保证明天你的孩子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筹码?我相信,老胡可以保证,可平凡的你我他呢?
我们还敢侥幸吗?
我们中总是有很多人,当时代的灰没有落到自己的头上时庆幸:还好不是我。
我们中也总有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落在别人头上的灰仅仅只是灰,落到自己头上时,才是座不可承受的山。
你可以不关注别人的软肋,你可以不关注地里烂掉而运不出的菜,你可以不关注一人没做核酸连坐整栋楼不许吃饭,你可以不关注徒步返乡的年轻人,你可以不关注百业凋敝,民生艰难……
因为你暂时是幸运的,等哪一天,不幸降临到了你的身上,谁还去关注你?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老百姓的儿子是软肋,这个国家的软肋应该是人民。